欢迎来到重庆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服务电话:023-62563197

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

日期:2022-06-14  编辑:谭健

一、理论与时代背景

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展再次陷入阶段性困境,全球化的负能量愈来愈强大,而文化多元主义也随之扭曲为文化割据主义,人类的跨文化传播似乎变得越来越脆弱;另一方面,中国试图超越全球化的局限,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建构全球化2.0,给人类的跨文化传播实践提供了新的想象空间和实践路径。

为突破当前全球化的困境,中国发起“一带一路”的倡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民心相通”等理念,据此可以构建新的跨文化传播理念,从而更为理性地面向多元文化实践及其过程中产生的冲突。这对重构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互补性和创造性有根本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同时,对内,中国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因此,基于国际国内文化发展的实际,跨文化视角下的探索与实践必将大有可为,必将成为学界关注的新焦点。

二、当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与学会现状

目前该领域有国际影响的全国性学术会议有: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ICIC,截止2017年已召开九届会议),中国跨文化传播圆桌论坛(CACA,截止2017年已举办三届,其中第三届参会的有华南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等五个院校的研究团队);

此外国内其他高校设有跨文化研究机构的有: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跨文化交流与管理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跨文化交际研究所、香港浸会大学林思齐东西学术交流研究所

相关有国际影响的学术组织机构有“国际跨文化交际学会(IAICS)”,每年该学会召开年会并出版有会刊《跨文化传播研究》(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跨文化对话中心(Center for Intercultural Dialogue);跨文化传播研究所(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stitute);等等。

此外,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主编有《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年刊》,成为学界另一个重要的思想交流和学术探讨的平台。

 

三、国内“跨文化传播”等相关专业的开设情况

开设“跨文化传播”硕士专业的院校有:河北经贸大学;

开设“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有:大连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

开设“文艺与文化传播”硕士专业的院校有:陕西师范大学;

开设“文化传播与媒介”硕士专业的院校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开设“文化传播”硕士专业的院校有:云南大学;

开设“文化传播学”硕士专业的院校有:中南大学;

开设“文化产业”的有:首都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

开设“跨语言文化研究”的有:内蒙古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

开设“跨文化交际与翻译”的有:贵州民族大学;

开设“汉语言文化国际教育”的有:广西师范学院;

开设“汉语国际传播”的有:浙江师范大学

初步统计,开设相关硕士专业的院校不超过20所。

综上,跨文化传播研究在当前中国属于方兴未艾的新兴学科,国内研究与学科建设

四、中心建设可行性论证

1)理论研究的可行性

建立“重庆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既可以更为广泛、深入地参与到国家所倡议的“一带一路”跨文化实践中,又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参与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建构中。基于这种跨文化实践与理论的双向探索,基于主体间性和文化间性的原则,可以寻求超越跨文化冲突、建构“命运共同体”的可行之道;透过“民心相通”的视角,探寻跨文化敏感、共同感知、移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路径,从跨文化传播层面达成对“一带一路”的国际化理解,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重建多元文化主义。同时,本中心将切实以重庆本土文化为根基,注意在跨文化视角下挖掘巴渝地方文化,也能参与到重庆地方文化的发展中去。

2)当前可取得突破的研究方向:

中心成立后,在理论探索与文化实践等方面,可就以下几个课题展开研究:新时代背景下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人工智能语境下多语言与多文化教育改革研究;万物互联与重庆社会发展研究;对外汉语教育史研究;跨文化视角下的巴渝文化研究;等等。

3)本中心定位

本中心将以应用性、地域性、交叉性为研究特色,强化本土问题意识,推动国际国内学术对话。

中心将下设跨文化体验室、多语言教育基地等实践性硬件设施;待条件成熟,将编辑出版教材、连续出版物。

4)现有支撑

本系及本院现有师资情况:本系现有专职教师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取得博士学位的4人,所研究的领域涉及语言学、文学、文艺学、书法、传播学等多学科;此外,本院在本系的兼职教师中又涉及民族语言、教育技术、教育学等学科。各位专职、兼职教师中,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语委基金项目、重庆市社科联等各级各类社科基金项目多项,科研能力较强,学缘分布较广,并有丰富的跨语言、跨文化教学实践和交流实践经验,是本中心建设及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本系教师在与兄弟院校合作交流方面已取得突破进展,已取得2019年重庆市语言学会第十二届年会的承办权。此外,本系教师已与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四川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院校结成友好联系,中心的建立将极大地促进我校与上述院校乃至更多院校的交流与合作。

五、中心建设与学科发展

1)科研团队建设

在中心建设的强带动之下,在内培为主、外引为辅的格局下,本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将真正建成一支凝聚有力、方向明确、研究深入、影响广泛、成绩瞩目的科研团队;

2)学生培养

首先,中国本科生培养。中心的建成,将从研究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两个方面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研究能力的培养方面,随着研究中心教师学术研究与对外交流的深入,将从本专业学生中选拔优秀者作为科研助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术平台,给予学生更为严谨系统的学术训练。

教学实践能力方面,随着中心体验室和教育基地的建成,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将有更多机会参与到跨文化交际与教学中,并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帮助学生更快地成长。

其次,留学生培养。中心建成后,下设的跨文化体验室在帮助留学生适应中国生活、学习中国语言、了解中国文化、结交中国朋友等方面切实发挥作用。同时,跨文化体验室运转以后,也必将在跨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积累更多的经验,从而有利于留学生培养质量的持续向好。

3)横向合作

将教学与科研内容、成果和本地文化互动才能更有效地保证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效果。在深入研究各国、各地语言文化的同时,紧密结合本地文化产业与市场,强化本土特色与本土问题意识,注意加强与本地优秀文化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以共研课题、咨询服务、员工培训、合作开发等为主要形式,展开与本土文化企业的横向合作。如中国优秀电影、戏剧的译制、各类文化活动的组织策划、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优秀文化内容制作、跨文化交流合作项目洽谈,等等,横向合作成果可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