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多语中心”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坚持文化先行”的理念为指导,紧密围绕教育部、国家语委于2015年启动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秉承“服务社会,服务学科建设”的宗旨,强化民族语言保护及传承,助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合作,以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一、“多语中心”成立背景
“多语”指国家通用语言、民族区域语言及国际通用语言共存的语言构成。在中国,主要呈现出汉语、民族语言、英语共存的语言形态。这三者之间并非是零和关系,而是正和关系: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作为重要的国家资源,可充分发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作用,而英语在中华文化输出、国际文化交流中又必不可少。保护民族语言文化、培养多语人才、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既是一项学术任务,也是一项政治任务。目前,语言保护形势不容乐观:在中国的130多种语言中,有68种使用人口在万人以下,有48种使用人口在5000人以下,其中有25种使用人口不足千人,满语、赫哲语、苏龙语等使用人数不足百人。
2017年国家民委制定的 《国家民委“十三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规划》中指出,要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本情况调查与科研工作,加强双语人才队伍建设,在高校等机构建设双语人才基地,积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开展多层次双语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并探索建立动态监测机制。
根据《重庆市民族志》、《重庆民族史》、《重庆年鉴2013》等资料记载,重庆是中国唯一辖有民族自治地方的直辖市,现辖4个自治县,1个享受民族自治地方优惠政策的区和14个民族乡。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重庆有56个民族居民。少数民族中,土家族人口最多,近140万,但在渝的土家族已使用汉语为主要语言。苗族是重庆市人口仅次于土家族的少数民族,有约48万人,分布最多的是酉阳、秀山、黔江等地,另外綦江也有数千人,总体呈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在苗族聚居区,苗语仍在普遍使用,秀山县梅江镇民族村民族小学(重庆市唯一苗-汉双语小学)仍在正常教学。多语中心的建立及多语数据库的建设,,将大力促进对苗语的记录和保存,保护苗族文化,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水平。
二、研究特色及研究方向:
本中心将以应用性、地域性、交叉性、独特性为研究特色,跨学科运用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的研究方法,结合语言调查的数字化处理,建立相关语料库,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记录、研究民族语言文化。以民族语言保护与传承为根本,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推动国际国内学术对话。在成立初期,中心将下设以下一室、两所、一库:
1.民族语言文化研究所
(1)撰写渝东南苗语志。渝东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及分布:渝东南民族地区是重庆市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包括4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1个享受民族自治地方优惠政策的区(黔江区)。中心能够对民族地区的语言发展,生态状况进行记录,保存和研究。
(2)撰写渝西苗语志。推动重庆苗语记录、研究、保护与传承。
(3)编写重庆少数民族文化志系列(重点关注苗族、土家族、回族、彝族、仡佬族、蒙古族等)。
研究所负责人:蒋光友 成员:吴继宁 王小穹
2、多语教育研究室
走进苗语小学,编写苗语教材,推动苗语、英语、汉语三语教学,进行多语习得教学实践。与秀山县梅江镇民族村民族小学(重庆市唯一苗-汉双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汉语-英语-苗语三语教育实验与研究,打造一所依托重庆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多语实验学校。也可与渝西的南川区、綦江区等合作,建设多语实验学校。
同时,与国际交流处合作,争取留学生来源国(如孟加位)的支持,在境外设立汉语教育基地,推广汉语境外教育基地建设。合作办学、互派教师访学、互办学生培训、互办语言夏令营等。
研究室负责人:黄洁 成员:谭言红 翟二猛
3、澜湄流域研究所
以民族语言研究项目为基础,计划利用我校留学生资源,与留学生来源国深度开展合作,紧跟“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开展国内南亚语系诸语言、方言、土语的深度纪录与研究,建设南亚语系相关数据库,筹建“澜湄流域研究所”,助力国家“澜湄合作”倡议,提供社会人文支持服务,继续发挥中心服务社会的重要目标。目前,我国境内南亚语系研究十分薄弱,急需有经验的语言研究人员投入到研究工作中。这将是一个较有潜力的研究空间。
研究所负责人:崔军民 成员:蒋光友、王佳
4、多语数据库
建设重庆苗语声像语料数据库。依托多语实验中心,打造重庆首个基于大数据的多语声像平行语料数据查询系统。以此为基础逐步建设重庆首个少数民族文化典藏声像数据库,记录、保存重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继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品的打造与推介。数据库可满足调查人员的检索、对比、分析等需求,实现科学性和社会化的互补,助力我校建成重庆地区有影响力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高地。
小组负责人:余洪源 成员:赵旻(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吴芳
三、建设目标:
近期目标:
记录、保存民族语言,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苗语地区多语教育。有组织、成体系性地将区域民族语言、民族优秀文化引进来、传出去。目前在重庆地区,相关学科建设相对薄弱,这是我校语言专业利用差异化优势可以找到的一个突破点。另外,在重庆地区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中,还没有成立一个多语中心来继续推动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传承。
中远期目标:
1、结合“一带一路”规划及我校留学生的实际,响应国家“澜湄合作”倡议,推动南亚语系研究。以孟加拉等留学生来源国为起点,打造国别研究高地。
2、发挥中心依托于高校外国语学院的特点,助力学科建设。一方面进行苗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翻译研究建设。与现有的研究机构和高校等组织展开合作,进行民族语文翻译科研工作,开展和参与民族语文翻译学术研讨交流,发表和出版民族语文翻译学术文章和专著,开展民族语文翻译工作的对外交流与合作,进行民族语保护、保存和展示工作。另一方面是提供汉、英、苗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多向翻译服务。依托外国语学院的师资力量,与知名翻译公司进行合作,借助其专业的技术,整合地区语言资源,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四、发展思路:
1、成立校级研究中心,对内完善中心建设规章制度,对外与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如民宗局、民族小学等联合共建横向合作科研基地,签订共建协议。开展苗语、南亚语系的基础研究和数据处理,培养、引进民族语言人才,强化团队力量,加速学科建设和发展,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和知名度。开展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扩大多语中心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和知名度。
2、在建设取得一定成果后,申报市社科联“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主动为社会服务,加强与新闻媒体等的联系与合作,向公众宣传、展示中心在民族语言、多语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在社科普及活动中发挥示范作用,推进社科普及工作。
五、现有支撑
本院现有师资情况:本院专业教师中,教授5人,取得博士学位的7人,所研究的领域涉及语言学、文学、翻译等多个学科,外聘专家中,有来自其他高校、企业的教授及行业专家。各位专职、兼职教师中,现主持国家语委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庆市社科联等各级各类社科基金项目多项,访问学者多人,科研能力较强,学缘分布较广,并有丰富的跨语言、跨文化教学实践和交流实践经验,是本中心建设及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我院老师已在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主持教育部2012年度人文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昆格语参考语法”(2015年结题),2016年度教育部、国家语委课题“民族语言调查•云南景洪户语”,已出版2部专著,《昆格语参考语法》(2016年)、《基诺语参考语法》(2010年)。
与此同时,我们在翻译实习基地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学院现与重庆译答翻译有限公司达成共建翻译语料库的初步意向。此外,本院教师已与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南大学、杭州师范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院校结成友好联系,中心的建立将极大地促进我校与上述院校乃至更多院校的横向交流与合作,提升我校相关领域学术水平和知名度。